2014-01-08 14:52:05 人气:
行人经过时,无不小心翼翼。本报记者郝群英1月4日摄
本报讯(记者王阳)日前,有市民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浴新大街与农林路交叉口的路面上出现塌陷,在路面形成了一个坑。坑并不算大,但联系多日后,记者竟没有找到应该负责修复的部门。
1月5日下午,记者赶到浴新大街和农林路交叉口后看到,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隔离带旁的路面上,有一个直径大约30厘米的坑口,并形成一个40多厘米深的坑,向下看去隐隐有水湿的痕迹。在塌陷口的周围,有人用石头围了一圈,以提醒过往车辆。但是,记者实地查看后发现,夜色下,快速行驶的车辆很难发现这个坑。附近商贩表示,没有注意到这坑是什么时候塌的,坑虽然不大,但会对行人和车辆造成安全隐患,尤其是对骑电动车的市民,危险更大。
为了找到相关单位尽早维修,从5日下午开始,记者先后联系了多个部门。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答复记者,这一段浴新大街的维护工作目前还没有移交,所以仍属于市建设局负责。6日,记者联系了市建设局,维修人员也赶到现场,但发现造成塌陷的原因是路面下水管漏水所致,建议记者联系市自来水公司维修。很快,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复说,工作人员到现场后发现漏水的管道是污水管道,而不是自来水管道。于是,记者又联系了市政公用事业局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由于产权没有移交,而产权包括路面和地下部分,所以维修工作仍不归排水管理处。 至发稿时,这个坑仍张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