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18:00 人气:
从邯郸小伙儿帮捡散落的饮料到好小伙儿挽救了一个家,从昏迷前司机停稳车到长竹竿救起轻生女,从拾金不昧的老人到伸手救助车祸的干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爱心接力传递,让暖意在邯郸的大街小巷强劲涌动。
我想,在某些瞬间,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念头。比如,小女孩在你面前跌倒,你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想去扶起她;老太太在你身边过马路,你会下意识地想伸出手去搀扶;面对老大爷无助的目光,你总觉得自己该上前去做点什么。是的,这是我们大家心里都会有的念头。我们叫它善念。
这种善念,半个多世纪前,因为雷锋的弘扬,成为中国社会主流道德的重要元素,被人们冠以“雷锋精神”。说到底,这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道德感不是强加的,而是从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本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为良善的道德感留着一方空间。所以我相信,从小到大,无论是谁,总做过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哪怕是举手之劳,推开门后为紧跟着的那位撑上一把。我也敢肯定,无论是谁,做过一件好事后,内心一定是舒坦的——紧跟着你进门的那位,必会现出一抹笑容,送上一句谢谢,让你充满愉悦。
究竟怎样才是“雷锋”?显然是念头还是行动的问题。
让你内心的本能仅仅停留在念头,一闪而过,那将“舍则失之”。让这些念头释放出来,比如,扶起那个小女孩,搀住那位老太太,帮上那位老大爷,便是“求则得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着其他人的困难、艰辛或是苦痛,不忍心,上去帮一把,就是把你的“不忍人之心”,扩充到“善行、善举”。这其实就是雷锋做的事情。你这么做了,其实也就是“雷锋”了。
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这些助人为乐的、悲悯的、充满道德感的行为根植于人的本能,所以能够自然地融入社会的根基,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雷锋”并不遥远,大可不必把他视为社会的“高标”,他其实意味着社会良性运行的“底线”。
毋庸讳言,当下社会弥漫的焦虑情绪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道德焦虑。人们忧心主流道德的流失和缺位。而所谓道德重建,我更愿意理解为营造一种社会各阶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环境和氛围。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道德感是被嘉许的,助人为乐的行为不会被嘲笑,更不至于遭到讹诈。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人们的向善本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我们身边的这些人,不正是在悄然释放着自己内心善念的小小举动吗?正是这些“凡人”的善举,在社会的道德地基上夯实了一抔土,在社会道德的镜面上拂去一粒尘,在道德焦虑情绪弥漫的社会中释放着轻松、愉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