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一:记邯郸一老党员和他的红色收藏

2014-07-02 10:09:38  人气:

  见习记者李嫄 通讯员郑学文333武安信息港

  王连增年过古稀,两鬓斑白,但他耳聪目明,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一看就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他1938年出生于武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逃过荒、要过饭、种过地,其父是抗战时期入党的“地下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1954年参加革命工作。他是一名有着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曾任电力企业的工会主席,一直为党的事业和电力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33武安信息港

  1998年退休后,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退而不休,他坚定不移地踏上了红色收藏之路。十几年来,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用在上面,共收藏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文献、邮品,报刊资料和毛泽东的各类纪念文物。其中:仅毛泽东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著作,各种材质的毛泽东像、像章、照片等上万件。为了传承红色收藏,他联合邯郸两名古稀老党员发起组建了邯郸红色收藏委员会,并被选为副会长。333武安信息港

 
 
 

333武安信息港

  不辞辛苦收藏珍品333武安信息港

  为了红色收藏,王连增老人生活非常节俭,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红色收藏上。他以高价收藏到延安时期共产党“五老”之一,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签章用过的1948年晋冀鲁豫中央局在武安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走过了十多个城市收藏到1947年由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14位中央、中央局领导人亲笔题词,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编辑的一套十三册,载入了八路军前方总部、129师、太行各军区等八个部队,19000多名抗日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名录》。多次深入革命老区收藏到1947年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通讯总社社长廖承志,在涉县西戌亲笔题词、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编印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介绍》。在翻阅3000多份画报中,收藏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7月创办的,毛主席亲笔题写刊名的中国第一大刊《人民画报》特大创刊号。他历时十年,苦心找回了45年前丢失的其父王万元向中国共产党“九大”献礼亲手设计、选料、雕刻的两尊毛主席青石像。333武安信息港

  立说办展重在施教333武安信息港

  红色收藏是一段历史和记忆,王连增在收藏过程中,始终坚持抢救、收藏、研究、利用“八个字”的理念,他以红色藏品促学习、搞研究。十多年来,他撰写了“方寸世界载党史”、“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让毛泽东思想光辉永存”等论文、经验介绍和报道上百篇,先后在《人民日报》《国家电网报》《中国集邮报》《河北日报》河北、邯郸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上发表播出。333武安信息港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他利用收集到数以万计的红色藏品,从中精心挑选,精心编排,精心制作了很多展品,义务提供展出,并亲临布展,担任讲解员,受到相关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了把传统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他还办起了家庭小型纪念馆,并取名为“聚东阁”、“怀东书屋”。展出各类红色藏品数千件,不仅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还为社区开展活动、邻居、藏友参观瞻仰提供了接受教育和学习交流的平台。333武安信息港

  收藏为民造福社会333武安信息港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是红色收藏爱好者的共同心愿。作为一名老党员的王连增,更是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2008年他收藏到多份1946年4月出版的《新华日报》(太行版),刊登着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邓发、黄齐声等“四八”烈士遇难的经过,刊登着毛主席,刘少奇,为“四八”烈士致哀的文章、题词以及延安和晋冀鲁豫等各大解放区举行追悼大会的实况报纸,并将收集到的报纸重新复制;在2009年4月5日清明节时,王若飞之子王兴、秦邦宪之子秦铁、叶挺之子叶正光、邓发之子邓北生,携带家人来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四八”烈士修建的纪念阁祭奠时,王连增老人亲自将复制的《新华日报》一一送给他们。英烈后代见到60年前先辈的历史资料非常激动,一再表示感谢邯郸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怀念。十多年前,他有幸收藏的《烈士英名录》一书公诸于世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新华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播出,全国各地二百多个单位和个人先后来电来人,要求查询亲人的牺牲情况,对此他都是有求必应,查必回复。为了查找烈士英名,他查阅大量资料比对、四处打电话询问、作好记录核对。他先后为1939年邱县香城固伏击战,1940年10月武安阳邑阻击战,山西武乡官家垴、长乐村、南关等战役500余名无名烈士,查到了牺牲情况,确认了身份,告慰了逝者英灵,让先烈英名永昭后人,赢得了烈士后代的夸奖和致谢。333武安信息港

 333武安信息港

返回邯郸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