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 22:17:12 人气: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场立地条件较差,林业经营效益较低。林改一难,难在农民承包荒山积极性不高;二难,难在强推林改便会改而不实、改而不绿、绿而难富。
河北省武安市转变思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参与林业建设,实行大户包山、综合开发,不仅增加了林业投入、提升了林业效益,还带动了农民共同致富。
规模化、庄园化、产业化
武安荒山绿化开发呈现新格局
武安市位于太行山东麓,规划林地面积136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0.3%。由于石灰岩山区多,立地条件差,林地经济效益也差,农户对承包荒山积极性不高。
反观另一面,武安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民间资本充裕。2007年,全市年纳税超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就有20家。于是,武安市委、市政府把引导民营企业家承包开发荒山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实行大户包山、综合开发,使全市包山造林蓬勃兴起,并呈现出3个鲜明特点:
一是规模化承包。全市有213个承包面积千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共承包荒山98万亩,其中承包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就达31户。
二是庄园化开发。很多包山大户把承包荒山和租赁周边土地一并进行,实施山上、山腰、山脚立体式,林、农、牧多元化,产业前、中、后循环式综合开发,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打造庄园经济。山上松柏戴帽,山下果树缠腰,树下套种杂粮和药材,猪场粪便生成沼气,沼渣沼液给果树施肥,沼气除自用外还使周边的居民告别了燃煤时代。如今,武安的生态庄园已发展到10家。
三是产业化经营。这些久经商海历练的民营企业家在承包开发荒山时,大都实施公司化运作,并积极向林果产品深加工延伸,向广大农户辐射,构建了“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转观念、给政策、促创新
多措并举让包山造林形成新趋势
针对煤铁矿开采和钢铁等产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武安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绿色武安”作为全市战略目标。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专门召开造林绿化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领导干部带头上山义务植树;近三年,市财政先后投资2.2亿元,实施了绿色通道、城区绿化等20多项造林绿化工程;对于承包开发荒山的先进典型,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宣传报道。
武安市委、市政府还通过政策扶持,为综合开发助力。市财政拿出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林改工作经费,林业部门组织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联系包山大户,抓好勘界填表、民主决策、承包公示、签订合同、颁发证件等环节。由武安市林业部门牵头,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包山大户与农林高校院所或专家对接合作,先后引进先进技术12项、新品种7个。
针对配套改革武安市制定了专门政策,对种植核桃、花椒等特色林果,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等大户、企业给予扶持。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造林补助资金9660万元,奖励包山大户268.5万元。同时,集中农牧、水利、交通、区划等优惠政策,重点向包山大户倾斜,有力地促进了荒山绿化和综合开发。
武安市政府逐渐认识到,只有让多数农民受益并积极拥护,大户包山才能健康运行。全市成立了市、乡两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市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规范操作大户包山土地流转活动,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建立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机制,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收、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有效保障了农民增收。
荒山绿了、发展快了、腰包鼓了
机制创新为林改带来新效益
武安市在林改后通过实施大户包山、综合开发,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有效解决了野外放牧、采石毁林等问题,林区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其中31个承包荒山在5000亩以上的大户完成造林14.3万亩,占总量的65%。
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竞相投资的“金山宝地”,全市林业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目前,全市有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林果龙头企业,10家企业被评为邯郸市林果成长型企业。2008年,武安林业一产增加值突破10亿元大关。
在大户包山过程中,除承包费用通过村集体惠及村民外,包山大户还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民就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据调查,全市31个承包荒山在5000亩以上的大户,共安排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每年为务工农民投入6012万元。
据了解,许多承包荒山的民营企业家是带着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带着偿还因矿业开采造成生态欠账的责任感,投入到包山造林中的。他们的行动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实现了“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