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23过小年,灶君要上天

2014-01-21 09:29:39  人气:

在每年腊月23日这天,老家有祭灶、扫尘等习俗。 PtT武安信息港
  据坊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神仙,因犯了过错,被玉皇贬到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既是戴罪履职,只能忠于职守,以图东山再起。于是乎,便一年到头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上方,监督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做好详细记录,等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晚间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而到了处夕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开始新的一年。PtT武安信息港
灶王爷上天专门禀报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因此,对乡亲们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不容忽视。所以在祭灶时,无论穷富,都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民间早就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谣。PtT武安信息港
天一擦黑儿,家家户户就会放起鞭炮,在鞭炮声中由男主人把祭品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跪拜。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式完成后,就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久而久之流传下来,就有了“祭灶”的习俗。PtT武安信息港
祭灶时,人们总是要默默祷告,提出具体要求,有时也免不了诉说自己的心事。唐代曾有《送灶》诗一首,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向灶君诉说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诗中写道:“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帝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PtT武安信息港
有的农户则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一起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PtT武安信息港
小年过,春节到。小时候总是盼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吃糖瓜、放鞭炮,可以随便和小伙伴们玩到很晚而不被责骂,过年前后的一段日子,是穷孩子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而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有子女了,过年时却会增添一丝忧伤:不只是因为年龄在增长,也会不期然想起评剧《祥林嫂》中的一句唱词:“穷人过年好比过鬼门关”,自然也对灶君上天的传说有了新的理解。PtT武安信息港
  在笔者想来,“祭灶(又叫辞灶)”习俗,实有深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首先是期盼。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家里如有在外的亲人能回家过年,就应赶在辞灶前赶回家中,否则就会被“辞在外头”,到现在也不明白这四个字的含意,心想大概是盼团圆吧。另一层意思就是劝善,“辞灶”习俗在告诉每一个人,灶君每时每刻都与你同在,不要说脏话做坏事,就是有一星点不好的想法,也瞒不过灶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灵中,长大了就能避免走歪路,奔斜路。 
PtT武安信息港

而对于统治者来说,“辞灶”习俗则有对百姓实施“精神控制”之嫌。任何一种权力之所以能长期维系,除了社会的、经济的物质原因外,还必须要有心理的、意识形态等非物质因素的支持。“君权独尊”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正得益于“迷信”。在他们嘴上吐出来的,官和民、富和穷都是天生,老百姓只能做“顺民”。为此,对老百姓不仅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还要在精神上控制。“辞灶”习俗,正是在中国哲学、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中产生出来的。在官场、民间受到普遍尊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以突出其神秘性手段放大其权威性的非凡成功。其实在他们的骨子里,根本不相信神的存在,君不见其表面上满口道德文章,其实满肚子男盗女娼,无论哪朝哪代,最烂的是后宫,最坏的是官员。“只准自己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十官九贪”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PtT武安信息港
送走灶王爷,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由此想知,祭灶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百姓心中有着重要意义,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众企盼祥和、平安的心情。PtT武安信息港
PtT武安信息港

返回武安头条
精彩推荐